愛麗絲的夢遊仙境和鏡中奇緣

亞瑟·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有一句名言: “宇宙不僅比我們想像的要古怪,而且比我們可能想像的還要古怪。” 它概括了宇宙的深刻複雜性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奧秘。

英國作家查爾斯·路特維奇·道奇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筆名路易斯·卡羅爾 Lewis Carroll)的經典之作《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遇》不只有兒童故事,它充滿了古老的奥秘包括符號學。以”白兔”的象徵意義為例,它具有純潔、精神覺醒和新生命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兔子作為高手和精神領袖的角色引導”地下世界”,作為運用直覺的代表。

《愛麗絲鏡中奇遇》是英雄或啟蒙者旅程的原型故事、諾斯底救贖者神話和人類靈魂的下降(退化)和上升(進化)的文學表現。

諾斯底主義救贖者神話(Gnostic Redeemer Myth)的一個版本是這樣的,索菲亞無意中創造了物質世界,但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她被困住了,無法返回天堂。我們以及掉進兔子洞的女主角愛麗絲也被困在時間和空間中。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是”墮落”的靈魂。這就是”精神”墮落為”物質”所付出的代價。

也許更重要的是,我們被“自我”的錯覺所困,也就是說,我們錯誤地相信,在我們存在的核心,存在著一個分離的、獨立的、不變的“自我”或“個性” 。愛麗絲的追求也是我們的追求—-’我到底是誰?’ 這就是偉大的謎題!’我是誰?’ 她問。愛麗絲 (來自希臘語,意為”真理”,名字必須有某種含義,正如矮胖子在《愛麗絲鏡中奇遇》中指出的那樣) 在她的旅程中了解到”墜落”或”下降”,進入仙境,沒有不變的”自我”。以此智慧為例: “我無法回到昨天,因為那時我已經是一個不同的人了。“在愛麗絲中,我們看到愛麗絲的”大小”發生了變化,我們的”自我意識”我們體內成千上萬個不斷增減的”我”和”我的”本質上是不穩定的,並且不斷變化。

路易斯·卡羅爾明確表示,有一條擺脫存在主義混亂的”出路”,有一把”金鑰匙”。我們必須拋棄”自我”或”自我”的整個概念。還記得柴郡貓嗎?貓消失了,只留下笑容。”我”的虛幻性和一切事物的無常性是多麼美妙的形像啊,難怪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詹姆斯·金斯爵士(James Jeans)寫道:”宇宙開始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偉大的思想,而不是一台偉大的機械。” 路易斯·卡羅對心靈及其運作方式以及“改變的”感知狀態著迷。 

在《愛麗絲鏡中奇遇》中,作者讓騎士說:“我的身體碰巧在哪裡有什麼關係呢?”我的大腦仍然繼續運作。不僅如此,如果路易斯”證明”了什麼,有意識的頭腦有時會對無意識變得完全”清醒”。無論如何,愛麗絲清楚地表明,我們需要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或至少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才能找到自己。與正念冥想(內觀)的連結是顯而易見的,有不同的觀察方式。這就是內觀這個字的意思。
 

回到永遠消失的柴郡貓。 貓,古埃及神聖智慧的象徵,告訴愛麗絲走“捷徑”然後去見女王。這隻貓給了非常中肯的建議。現在,還記得愛麗絲與紅心皇后玩槌球嗎?槌球,以火烈鳥為槌,以刺蝟為球。古色古香。女王有著我們很多人都持有的這種心態,無論如何,她必須永遠獲勝或成功。即使想到”輸掉”比賽,她也會非常生氣。這就是為什麼女王的撲克牌守衛要確保女王的球每次都穿過籃框。這就是小我”運作”的方式──自我意志的騷亂,“別惹我”的心態。

女王是我們的自我,以及我們對那個”自我”的認同,認為這個”自我”就是我們的真實身分。後來,進行了審判,確定是誰偷了國王和王后的餡餅,愛麗絲了解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和思想真理。“你只不過是一副紙牌,” … 愛麗絲有了某種精神上的頓悟,並開始了解存在的真實本質 —— 即一切都是無常的。

當愛麗絲第一次見到女王時,她對女王說:“我迷路了。”女王反駁道:“你的路嗎?” …… “這裡的所有路都屬於我! “ 自我迷戀與自我陶醉的悲劇。當女王被自己的木槌絆倒時——這就是自我中心的本質——她必須總是責怪別人(在這種情況下是愛麗絲)。愛麗絲看穿了女王的本質,並縮小到正常大小。自我深度緊縮已經發生,這始終是真正靈性成長和發展的必要先決條件。這是”皈依”或”啟蒙”經驗的標誌。愛麗絲發現自己身處迷宮,她跑呀跑,最後看到了一扇小門。 ”門“總是很小——就像諺語中的駱駝穿過針眼一樣。愛麗絲透過鑰匙孔往外看——記住,無論我們跌倒或迷失多遠,我們總能瞥見出路——她看到……她自己……在樹下睡著了。愛麗絲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在呼喚她的名字。她睜開眼睛。她”醒了”。多麼有力的意象!自我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真實的自我——我們每個人真正的樣子。

當愛麗絲第一次掉進兔子洞時,周圍一片黑暗。當愛麗絲墜落時,櫥櫃、書架、圖畫、燈具和鏡子都從她身邊飄過。這些東西代表了阻礙我們前進的一切,如果我們要旅行很遠,我們就必須輕裝上陣。物質和塵世的事物,甚至我們的智力和”自我”意識阻礙了我們。如果我們想”看到”和”了解”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就必須放下所有這些東西。像愛麗絲一樣,我們必須永遠保持“好奇”,因為好奇心是“正念”頭腦的重要特徵之一,如果我們想毫無選擇地看到事物的真實面目,那麼好奇心是必不可少的。
 

《愛麗絲》中有很多具有持久重要性的東西。還記得瘋帽子的茶會嗎?參加的還有三月兔和睡鼠(他們都以某種方式成為”心靈的鏡子”)。他們正在慶祝“非生日”即任何不是生日的日子。這是關於非現實本質(即存在的虛幻本質)的多麼強大的形象。非生日是指什麼都沒有發生,但虛無即”無事”,就是一切!當我們認識到所有現實的虛無時,我們可以真正說我們已經認識到了真我——即生命的自我生命力——作為一個整體。
 

那麼所謂的”時間”又是什麼呢?攜帶手錶的白兔為探索時間和永恆的本質提供了一個起點。”時間”和”空間”——它們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個萬物存在的媒介。生命本身是無時間和無空間的,一切都包含在”當下”內。所有的持續時間或時間——在當下都是完整的。在《愛麗絲鏡中奇遇》中,我們發現紅皇后喊著“快點! 快點!”愛麗絲手牽手跟上她。這件事最奇怪的部分是樹木和它們周圍的其他東西根本沒有改變它們的位置,無論它們走得有多快,它們似乎從來沒有經過任何東西。 “我想知道所有的東西是否都跟著我們一起移動?”可憐的愛麗絲感到困惑。此外,在瘋狂茶會上,帽匠告訴愛麗絲:“時間總是六點。”是的,當下有一種”永恆”的特質,它永遠是新的。

 

那麼”道路”呢?愛麗絲有很多條路,但沒有一條真正通往任何地方。在《愛麗絲鏡中奇遇》中,愛麗絲說:“這是一條直通’鮮花花園’的小路……不,它不是那樣的……它的曲折多麼奇怪!它更像是一個開瓶器而不是一條路!” 所以我們發現愛麗絲”上下徘徊,並嘗試一個又一個轉彎”。我們也必須如此,我們絕不能自滿,只滿足於一種真理的”版本”或”理論”——比如說,我們出生即存在的教會或宗教。愛麗絲問 Tweedledum 和 Tweedledee,“哪一個是逃離樹林的最佳方法?”那胖小個子男人”只是互相看著對方,咧嘴一笑”。

所謂的專家——牧師、老師、救世主和大師——所教導的道路不是真正的道路。它們代表了其他人對現實的版本的理解,對我們來說沒有用處。在某一時刻——許多這樣的時刻之一——愛麗絲已經厭倦了仙境,想要回家。然而,她找不到出路,她找到了一條可以走的路,但一隻拿著掃帚的狗出現了,把路掃走了。情況不總是如此嗎?但這確實是件好事,我們不需要路徑——至少不需要那些類型的路徑。正如反傳統的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不只一次指出的那樣,真理是一片無路之地。為什麼?因為我們總是與”真理”或”現實”直接接觸。沒有任何間隔或距離可以成為一條道路的主題,也不會被某些所謂的第三方或救世主”橋接”。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意識到情況確實如此。

愛麗絲聽到柴郡貓的聲音,叫她去見女王。貓指的是一條“捷徑”,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即完全放棄自我概念及其所帶來的一切。這確實是捷徑,而每時每刻的正念修習,都是將自己從自我束縛中解放出來的絕妙方法。從非常深刻的意義上來說,沒有路徑,因為如上所述——路徑預設了我們每個人與現實(或真理)本身之間的分離或距離。唯一明顯的分離或距離是自我的幻覺,我們必須消除它。女王不斷地尖叫: ”砍掉她的頭! “ 然而,女王的頭——自我——必須被頂上。

愛麗絲了解到,不僅不存在這樣的”路徑”——除了上面提到的”捷徑”——也沒有”規則”。愛麗絲的遭遇證明了這一點。是的,我們總是會迷失在我們自己建構的自我心理監獄中——一個名副其實的胡言亂語,如果想要有任何進步,就必須克服它。好消息是,正如諾曼·文森特·皮爾博士曾經說過的那樣,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個精神巨人,它總是試圖衝出我們為其建造的監獄。在我看來,這個精神巨人並不是某種”超自然”的東西,而只不過是”自我無法改變自我”的自覺認知。
 

一路上,愛麗絲在一些蘑菇中找到了一些精神食糧… 這與古老的佛教故事”你在彼岸”有些相通。理性、智力和書本知識——無論如何都不是不重要的東西——不是柴郡貓所描述的”捷徑”,事實上,它們是精神成長的障礙,就像世人認為重要的一切一樣。後者——以及那些尋求世俗名聲和成功的人——不僅被迷惑了,而且”只不過是一副牌”。
 

路易斯對愚蠢的信仰進行了不那麼溫和的抨擊。 “我簡直不敢相信!”愛麗絲對白皇后說。後者說:”你不能嗎? … 再試一次: 長長地吸一口氣,然後閉上眼睛。” 愛麗絲笑著說:“嘗試是沒有用的…人們無法相信不可能的事情。”女王說,事實並非如此。”我敢說你沒有太多練習……當我像你這個年紀的時候,我總是每天練習半個小時。為什麼,有時我在早餐前就相信了多達六件不可能的事。” 許多有組織的宗教信徒也是如此。他們也“深吸一口氣,閉上眼睛”,相信“早餐前有多達六件不可能的事情”。釋迦牟尼佛將信仰稱為思想覆蓋物或面紗,它阻擋和扭曲現實,從而阻止我們直接和直接地了解和體驗事物的本來面目。此外,信念始終是別人對現實的”版本”──別人受制約的頭腦、心理習慣和碎片思考的結果,也就是過去的結果。佛陀說得對,他說:“不要相信,因為如果你相信,你永遠不會知道。”如果你真的想知道,就不要相信。”即使你像愛麗絲一樣“不太明白”,也請永遠記住這一點——正如矮胖子在《愛麗絲鏡中奇遇》中指出的那樣,“越往後越容易理解”。這就是知識、經驗和理解的現實。
 

愛麗絲最終掌握了“仙境”或“鏡子世界””並成為“入門者”。她覺醒了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真正”存在”和全部潛力,她開始了解真相。你也可以,選擇像愛麗絲一樣,並且不要忘記捷徑。

《愛麗絲》一共被拍成了19部電影,最接近原著的是1933年、1966年、1985年、1986年,視覺效果較好的是1951年。  

 

影片觀看(1951年) Google Play

大醒是灵性和神秘学爱好者,非常荣幸与大家相识,希望与灵性和神秘学学者们多多接触,灵性和神秘学课程所有资源均在网上搜集获得,文章仅作学习和交流推荐。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或原出版社。本站点不对所侵权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如原作者认为侵权,后台联系立即删除文章,谢谢!本文来自觉醒书院,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uedao.site/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